栏目 ◎ 课程思政
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程思政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课程思政理念如何融入学科教育

时间:2022-05-17 10:24:08  点击:   来源:bevictor伟德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21-05-14
作者:周清华

如何找到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科育德、学科育人的功能?在中小学实施课程思政,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成熟的经验可循。北京实验学校在近年来打造魅力“金课”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做到学校有氛围、课堂有示范、教师有榜样,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各学科专业教学,渗透到每个育人环节,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重在画龙点睛

学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时,强调一个原则,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此,要做到三点:第一,贵在自然融入。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的是有效提升育人水平,强行将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嫁接到学科教学中,牵强附会,容易造成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两张皮”,效果会适得其反。第二,重在严谨贴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相关思政理论吃不透、拿不准时,要研究学习相关书籍,或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请教,一定要做到严谨贴切,不能模棱两可或以讹传讹。第三,妙在画龙点睛。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融入多少思政元素合适?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哲学原理、做人道理无时无处不在,许多事情都能跟学科育人联系起来,但并非越多越好,妙在得当。思政元素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恰当、适量,在紧要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课程思政理念为统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与重塑。

增强学科课程育人功能。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具体而言,语文、历史、政治(道德与法治)、地理等人文属性明显的学科,重在突出价值引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属性明显的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艺术类课程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除了国家课程之外,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也应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内容供给。北京实验学校组织特级教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成果,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学校结合“香山文化”研究的特色和优势,组织开展“香慈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学校还开设了宪法法治教育、红色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业及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加强法治意识、职业道德与伦理、科学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努力使其变成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教师要先行

北京实验学校要求集团内各学校每学年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学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堂听课活动。每年度各教研组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学科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课,重点对融入学科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每年度学校还会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课程思政理念能否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有课程思政的意识,要有学科育人的意识,同时还要有将学科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能力,找到二者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方法。

为此,北京实验学校从教师的选拔培训、团队建设到教研课题,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

加强教师培训,“以赛促教”。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机会,让任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在具体教学中做到学科知识性与育人性并重。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时,明确要求团队教师担负起育人责任,参与课程思政相关教研活动。对于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及师德标兵、党员教师、“双带头人”等给予表彰,激发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浓厚氛围。

学校还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明确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发掘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学校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维度的目标要求,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在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学校鼓励教师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依托在线课程建设网络平台,采用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于教学设计中。对于成效好、反响佳的典型教学案例,学校及时发掘和总结推广,为教师树立样板,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借鉴。

做好课题研究,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学校通过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课题,带动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学校结合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系列主题活动,如以“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主题的党支部创新教育活动、“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研讨交流活动、课程思政优质课堂展示和优秀课例评选活动等,目的是让课程思政“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

创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

要让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变成教师日常教学的自觉行为,而不是仅仅做出一两堂展示课、示范课,就需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和引导,鼓励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研究课程思政。

为此,北京实验学校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纳入评教指标,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学校定期对各学科组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任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学校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程度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和“德育功能”指标。

为了对各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学校实施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要专门对体现课程思政内容的情况进行评价,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在课程建设中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是否体现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的监测指标。这一系列评价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

(作者系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科研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实践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4日第5版)